创造论 查询

第 十一 课

[ HOME | MENU | PREVIOUS CHAPTER | NEXT CHAPTER | X-LINK | E-MAIL | DOWNLOAD ]


11.它的名字叫巴别

《创世记》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一章到十一章;第二部分从十二章到五十章。从一章到十一章叙述上帝创造天地、创造人类、伊甸园、人类的堕落、挪亚方舟、巴别塔事件区分了民族和国家等,对宇宙和人类所行的全范围事迹;从十二章到五十章记录上帝特别选择居住在示拿平原闪的后裔亚伯拉罕,通过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以撒、雅各、约瑟引导个人和宗族。即《创世记》十一章是前后两大部分的分水岭。

《创世记》十章和十一章对洪水以后挪亚到亚伯拉罕起一个连接作用,我们在这里能看到从挪亚到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是如何开始一个崭新阶段的。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111

从亚当到挪亚全部用一种语言。语言是人类团结的重要要素之一,通过对话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团结,大致来说,语言的单位就是民族的单位,语言不同很难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

最近,在加拿大使用法语和英语的地区正在搞分裂,都想独立,语言不同,不能和谐地长久生活。可以语言是团结人类使之共同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112-3

洪水以后,挪亚家族从停泊在亚拉腊山的方舟中出来向东行到示拿平原定居,示拿平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美索不达米亚是“两河之间”的意思,既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肥沃土地,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挪亚的后裔特别是闪的后裔下了亚拉腊山寻找生活的地方,定居在此。“‘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这句话证明建筑技术水平较高。示拿平原没有石头,只有堆积成的粘土,起初也许就是用它盖房子,一见雨就塌了,偶然间发现把粘土烧透成砖是一种坚固的建筑材料。

把这种砖垒起来,用沥青作接合剂——原来也许用粘土涂抹建筑,但一下雨就淋坏了,所以用沥青代替粘土——沥青非常有粘性,是不能被雨冲掉的灰浆,用粘韧的灰浆才能造出坚固的房子,这犹如现在发现尖端新建筑材料一样。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114

发现坚固的建筑材料,最先想到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四节的下半部分可以看出人类恐慌分散在地上。

挪亚从方舟出来的时候,上帝命令不要聚集在一个地方,要分散全地,繁衍众生,充满地面。但人类的潜意识中存在违背和反抗上帝命令的心理,所以心底里不想分散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心中没有上帝,拥挤在一起,相互依存来达到脱离上帝独立生活的反抗性导致这种心理。

建造城和塔,并塔顶通天,表现人类贪心成为上帝,这也是出于人类的反抗心理,想通过人的努力造出地上天国,现在我们开发和努力的大部分的事情皆是如此,想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尝试造出一个没有上帝的地上乐园。科学技术没有问题,问题是以人为中心,科学技术中不存在上帝。

很多人集中在示拿平原,相互依存地生活,不依靠上帝,依靠人类自己。现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倾向,病了就去医院;没有粮食就去某家去借;没有钱就去银行贷款;不下雨的时候用水塔里储存的水,不需要上帝和祷告的生活是我们开创出来的城市生活。

巴别塔的确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是人类作的想要通天之路。起初不是发生过亚当和夏娃摘吃上帝禁止的善恶果吗?是因为受到蛇“你们吃的日子,便如上帝”的引诱。巴别塔也是出于想成为上帝的贪心,我们要常常警戒“……便成上帝。我们替上帝……”等类似的诱惑。

这一节写“我们……做……事”,“我们”是全部的主语。完全没有依靠上帝的心理,为传播“我们”的名字和名誉建造城和塔。

“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是作一个象征的塔,一面仰望,一面团结集中在一起生活的意思。与韩国的南山塔一样,生活在汉城的市民看到它会产生自豪感,如果搬到看不见塔的地方,会有被逐出的感觉。法国巴黎的艾非尔铁塔是为了纪念1889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而建造的,在当时并没有多大用途,还不如现在的电视天线,我看到它的瞬间联想起了巴别塔。看到德国科隆(colognekoln)的雄伟大圣殿的瞬间不能不使人联想起巴别塔。建造许多大圣殿的欧洲现在的属灵方面却很暗淡。

示拿平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发现把字像楔子一样刻在粘土上的著名汉穆拉比法典,在亚伯拉罕出生之前就有繁荣的文明,汉穆拉比王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2500年左右,距今四千年以前的法典可以成为现在社会的标本,说明具有何等伟大的文明啊?!

建造城和塔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对洪水的不安。挪亚在洪水以后又生活了很长时间,挪亚是他拉一百二十九岁,亚伯拉罕五十八岁时去世的。挪亚亲身经历过洪水,把洪水的过程传达给别人,虽然上帝说过不再用洪水毁灭罪恶的人类,并以虹作了证据,但人们不相信上帝的话,只要有云就会惧怕洪水,感到不安,也许他们为了避免洪水建筑高台,洪水来时,可以到高台上去。

 

与挪亚洪水有关人物在世时期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挪亚                    挪亚洪水                      950    2006 
闪          1559         100(1659)                                     600       2159 (闪是亚伯拉罕死后五年 
亚法撒                1659   35                                   438         2097             去逝的)。   
沙拉                       1694   30                                      433    2127   
希伯                           1724  34                                       464         2188   
法勒                             1758   30               239  1997   
拉吴                               1788   32                  239 2027   
西鹿                                   1820  30              230    2059   
拿鹤                                       1850  29     148     1997   
他拉                                         1879             205   2027   
亚伯拉罕                                            1949       57     175     2154                                                                  
挪亚死亡	

可以用读P. 图表的方法来读此表,挪亚死亡的时候,亚伯拉罕已经出生了。注意:挪亚的儿子闪是在亚伯拉罕死后五年去逝的。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115

伊拉克地区有“金子形神塔”的城址,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大小大概是横、竖、高各九十米的巨大规模。有人推测是模仿巴别塔造的。在人眼中是巨大的雄伟建筑,在上帝眼中却微不足道,因此,下到地面来观看,上帝的眼光不同于人,并不是上帝的视力不好,似乎是一种臆说,讽刺人类的行动,让我们想起上帝不曾忘记,时刻注视着漂浮在洪水上的挪亚方舟。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116

上帝赐予人类一种语言,人类没有用它来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是用它违背上帝,上帝决心一定要处理这件事。现在世界如何呢?英语急速成为世界的共用语,因为国际网络等成为全世界的信息网,所以将成为一种单一语言,这种经营背后存在赚钱意图。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117-8

上帝用有趣的方法阻止了人类的盲目企图,上帝使语言变乱。例如,在塔上的人说要砖,拿上来的确实水;说把石漆拿上来,下面的人听不懂,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因为语言不通,不能协力合作,所以民族四下散开。这就是指法勒时候分裂(创10:25)世界的事情。

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时,把古代人当作未开化的原始人。《圣经》启示的人类历史不是这样,《圣经》记载挪亚的造船技术和拉麦的儿子土八该隐是打造各种铜铁利器的。巴别塔事件以后,人类四下散开,他们的生活怎样改变呢?

假设我现在在某一个无人岛上,即使造发动机的技术如何卓越,但没有材料,没有电,也只能是与原始人一样。当时正处在开石打造石器的环境。

一提到原始人,就会认为是智力低下的人,这是误解。现在发达的文明是人类经过多年经验积累的成果,而不是现代人高智能。现在有比苏格拉底更优秀哲学家吗?有比米开朗琪罗更卓越的技术师吗?有比贝多芬更聪明的作曲家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类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贤明,只是越来越复杂狡猾。

巴别塔事件以后,上帝造出几千种方言,出现了语言混乱和语言障碍,语言不同,人与人之间不能亲近。我去欧洲和非洲旅行的时候,语言障碍造成了很多不便。但有的人虽然语言不通,但心灵上却可以沟通,这正是基督徒。无论去美国,还是去非洲,一见到基督徒就好象见到了故友一样心理舒服,有一种合而唯一的感觉。

《使徒行传》二章记载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五殉节圣灵降临,所有的人都用各自的语言,但听到的好象是自己的语言。这是上帝降临时,临时取消了在巴别塔事件中行的咒诅。

只要圣灵降临,即使全世界的人各说自己的语言,也能够听懂,相互理解,这是上帝的安排。某人说韩语,以色列人听到的确实希伯来语。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119

原来“巴别”是“上帝的门”意思——雅各在逃往哈兰的时候,在伯特利梦见圣灵从天梯上上去下来,这里的天梯被称为“巴别”。因此原意是与上帝能够交流的通路,由于人类的反抗,堵住了通路,变成了“混乱”“混沌”的意思。“巴比伦”这个词的语源就是“巴别”。英语“babble”指的是在嘴里自言自语,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的人,这个单词是从“巴别”演变而成的。

上帝选择一个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他的后裔中出现了一个能灭恶势力的人。现在通过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制定根除撒旦恶势力的计划,也就是说,现在开始到耶稣降临所有圣经历史则是上帝的根本拯救计划,上帝决心再不允许撒旦把人们当成罪的奴仆。

所以从《创世记》1110开始记录亚伯拉罕如何与闪的后裔联系起来的。

 

闪的后代记在下面:洪水以后二年,闪一百岁生了亚法撒。闪生亚法撒之后,又活了五百年,并且生儿养女。亚法撒活到三十五岁,生了沙拉。亚法撒生沙拉之后,又活了四百零三年,并且生儿养女。沙拉活到三十岁,生了希伯。沙拉生希伯之后,又活了四百零三年,并且生儿养女。希伯活到三十四岁,生了法勒。希伯生法勒之后,又活了四百三十年,并且生儿养女。法勒活到三十岁,生了拉吴。法勒生拉吴之后,又活了二百零九年,并且生儿养女。拉吴活到三十二岁,生了西鹿。拉吴生西鹿之后,又活了二百零七年,并且生儿养女。西鹿活到三十岁,生了拿鹤。西鹿生拿鹤之后,又活了二百年,并且生儿养女。拿鹤活到二十九岁,生了他拉。拿鹤生他拉之后,又活了一百一十九年,并且生儿养女。他拉活到七十岁,生了亚伯兰、拿鹤、哈兰。(1110-26

闪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参考 .P. 图表)。此处记录从闪到亚伯拉罕十代的家谱,闪→亚法撒→沙拉→希伯→法勒→拉吴→西鹿→拿鹤→他拉→亚伯拉罕。

《马太福音》一章记录从亚伯拉罕到耶稣的家谱;《路加福音》334-36中却是从亚伯拉罕至上到闪的形式记录,两个家谱除了《路加福音》在亚法撒和沙拉之间补充迦南以外,只存在语音上的差别。这里出现的家谱在《创世记》十章也涉及了一部分。

26节中不是他拉在七十岁生了三个儿子的意思,而是在七十岁的时候生了第一个儿子。亚伯拉罕是最小的儿子,哈兰是长子。我们曾经提过《圣经》把重要的人名放在前面。

 

他拉的后代,记在下面:他拉生亚伯兰、拿鹤、哈兰;哈兰生罗得。哈兰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在他的父亲他拉之先。(1127-28

亚伯拉罕是三兄弟之一。哈兰死在他父亲他拉的前头。亚伯拉罕把哥哥的儿子罗得犹如自己的养子看待,后来罗得与亚伯拉罕旅行埃及和迦南地。哈兰这个名字同时用于人名和地名。有人主张人名先于地名,但好象地名先于人名更加确实。

 

亚伯兰、拿鹤,各娶了妻:亚伯兰的妻子名叫撒莱;拿鹤的妻子名叫密迦,是哈兰的女儿;哈兰是密迦和亦迦的父亲。(1129

撒莱是亚伯拉罕同父异母的妹子(创20:12);密迦是哈兰的女儿,拿鹤与侄女结婚。在后来的摩西律法中并没有禁止与侄女结婚,却有禁止同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结婚的事项(利1892017;申2722)。亚伯拉罕时代没有形成律法,没有形成习惯上的特别问题。兄长死了,留下年少的儿女,他的弟兄把兄长的儿子当作养子,其他兄弟娶兄长的女儿为妻,这是当时的风俗。

 

撒莱不生育,没有孩子。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妇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们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岁,就死在哈兰。(1130-32

撒莱不生育好象是为了预告后来上帝施神迹帮助怀孕以撒的事情。

假设他拉死后,亚伯拉罕带着侄儿罗得、撒莱离开哈兰的时候年纪是七十五岁(创124),那么他拉应该死于一百四十五岁。《创世记》1126记载“他拉活到七十岁,生了亚伯兰、拿鹤、哈兰”说明他拉在七十岁的时候先生了哈兰,之后又生了拿鹤和亚伯兰,这样理解就没有问题了。

洪水以后,人的寿命和生第一胎的年龄明显减少。除挪亚家族以外的所有人都被淹死了。最长寿命的玛土撒拉活到九百六十九岁;挪亚在自己第十代子孙他拉一百二十八岁时结束自己九百五十岁的生命;挪亚的儿子闪在他拉二百七十八岁时去世,活了六百岁。从图表中可以看到与九百多岁的挪亚和洪水以前的人相比,闪活到六百岁、希伯活到四百六十四岁、亚伯拉罕活到一百七十五岁;雅各活到一百四十七岁;约瑟活到一百一十岁,洪水以后的寿命急剧减少。

《创世记》六章和十一章记录了预告将来一直要发生相对应的两个科技事件。一个事件是,挪亚顺从上帝的命令,奉献自己的一切,造出方舟,用科学技术保存贵重的生命;另一个是《创世记》十一章的巴别塔事件,人类反抗和挑战上帝,只是为了谋求自己的荣耀和安全而用的科学技术。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他们的本体并不是坏的,问题是操纵者的目的和意图,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得到的所有科学技术,应该用它来拯救和保护生命,好好管理地球生态界,实现上帝“生养众多,遍满地面”的旨意。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利己主义的生活方式,要阻止继续破坏自然和生态界的行为。上帝祝福:海里的鱼、空中的鸟以及所有生命,都要多多滋生,遍满地面。我们要好好恢复上帝赐予的这秩序,善行我们管家之职。

 

 

语言

《旧约圣经》原来用希伯来语记录(《但以理书》《以斯拉书》中有一部分使用阿拉伯语),《新约圣经》用希腊语写的。虽然以色列民族用的是闪族语系的希伯来语,但被巴比伦俘虏,回归以后,用的是同一语系的闪族语。耶稣在世的时候,在耶路撒冷希伯来语和闪族语共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圣经》被译成其他语言,有名的旧约译本有:《撒玛利亚五经》(撒玛利亚语译本)、《七十人译》(LXX,希腊语译本,公元前250-公元后150年)、(Peshitta , 叙利亚译本,公元后150年)、《塔古姆》(Targum,闪族语译本,公元后200年)、《拉丁语圣经》(Vulgata 杰罗姆<Jerome>的拉丁语译本,公元后390-405年)等几种,除此以外,还有马丁.路德的德语译本(1521-1531)、《KJV》(The Authorized Version, King James Version , 钦定译,1611)、《RSV》(Revisd Standard Version,1952)、《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1978)等几种译本。

韩语为了正确翻译和容易理解《圣经》,出现了《串珠圣经》、《标准新译圣经》、《共同译》、《现代圣经》、《新译圣经》等几种。

现在世界上存在四千到六千种语言。据1996年末统计,《新、旧约圣经》被译成三百五十五种语言,单单《新约全书》被译成八百八十种语言、一本福音书被译成九百三十二种语言,全部加起来一共有二千一百六十七种语言翻译了圣经。通过“世界圣经工会联合会”(UBS)统计,1996年度普及了一千九百万卷圣经,现在一共普及五千三百七十四万卷圣经。

巴布亚新几内亚有八百余种部族,使用九百余种语言,更有甚者,有很多语言没有文字。所以,有些传教士在当地造文字,一边教当地人文字,一边翻译圣经。这些努力的操作都是巴别塔事件导致的。

 

 

巴别塔事件

深思一下巴别塔事件。人类能够知道善恶,选择了自己,几乎成为上帝。使用和操纵物质世界使科学技术文明接近于成功。

上帝有两种属性:一个是创造的能力;另一个是爱。上帝从无中用语言创造出宇宙和生命,“说有光,就有了光”。人类领会到科学技术,设计成为一按电门,就有光的装置。甚至有的地方使用控制设备装置,研制出一种服从主人“打开门”或“打开门前的灯”等声音的声控装置;上帝造出翱翔天空的秃鹫,人类领会了其飞行原理,造出波音喷气式747飞机;上帝在海中造出庞大的鱼,人类用原子力造出了潜水艇,能六个月到一年在海中进行航海生活;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机器人;上帝造出太阳、地球、月亮挂在天上,使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人类造出了人造卫星用来通信、相互监测,有的人造卫星飞出地球,在宇宙中徘徊,时而在土星这边,时而在木星那边,寻找上帝。好象是巴别塔事件现代化了。

近世纪,我们掌握了分裂原子核,从中提炼出能源的技术,现代的人类存放着能使地球上所有生命毁灭二十多次的巨大能量。二十世纪初,人类解释出组成遗传基因的DNA化学组织,这就是上帝造出的生命体密码。甚至,操纵上帝专有的生命,上帝从睡觉的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出夏娃,最近,诞生了复制羊“ 多利”,如果下决心也能复制出人来。人类在开发高性能电脑的同时也挑战着人工智能问题,制造出强大的超高速电脑,输出各样数据,通过模拟企图预测将来。现在人类模仿上帝的创造,渐渐把上帝的世界变成了“人类的世界”。

上帝在我们每次企图攀登到上帝领域的时候,就会降临灾难。上帝给我们化出边界,但我们不能理解,无论盲目地从事何事,都会犯错误。现代化的巴别塔事件是指人类隔离、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全生态界面临威胁。

《创世记》一章、二章记录上帝创造天地之后,评价为甚好。但是,从亚当和夏娃到现在,人类总是破坏上帝的美丽世界。我们的心中充满反抗,这就是原罪——想要成为上帝,并反抗。背叛上帝的罪好象是病毒的细胞传染到全人类,极端蔓延导致挪亚洪水和巴别塔事件。

上帝祝福人类分散生活、繁荣。人类把这当成上帝的咒诅,想避免分散,想造出巴别塔。上帝使语言混乱,迫使人类分散。伊甸园变成巴别塔,混乱上帝制造并因此高兴的世界,使很多人陷入混乱之中,巴别塔事件就是万恶之源。

上帝每次咒诅我们行类似不益的事之前都赐福给我们。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之前,上帝给他们造了皮衣;该隐被逐出以前,上帝许言任何人不许杀他,作了一个记号;选择当代的义人挪亚,让他造方舟,保护了进入方舟的挪亚家族和所有有气息的牲畜;挪亚洪水结束以后,上帝赐予虹立约,言及不再用类似洪水的灾难毁灭生命。

《创世记》十一章巴别塔事件之后,上帝没有立任何的约,也没有说从此以后我要如何如何待你们,上帝看到泛滥罪恶的世界,感到痛心疾首,没有用当初消极的方法。从《创世记》十一章起,趋向于另一个方式,通过闪的后裔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血统生育出上帝的儿子耶稣,预备了一条最终的拯救之路。

 

 

 

【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

 

《圣经》照耀着科学技术

 

《圣经》中记录了暗示科学技术的两件事:一个是挪亚洪水事件;另一个是巴别塔事件。

上帝曾经打算用洪水永远毁灭地上的人类以及所有生命,但上帝不能抛弃对人类的爱和盼望,于是让挪亚造方舟,保存挪亚和他的家族,以及上帝说要到你那里去的所有有气息的牲畜。

上帝通过义人挪亚所行的有关科学技术的大奇事,可以把它看成是上帝的旨意,也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首先,上帝命令挪亚造方舟,事实上,这是挪亚所行之事积累下来的科学技术、经验,上帝实实在在的把科学技术交托给了人类。其次,顺从上帝的命令时,科学技术可以拯救和保存很多生命。再次,上帝启示我们应该同样尊重地球上的 其他生命。

《创世记》十一章出现了上帝施展科学技术的另一件事,既:巴别塔事件。从挪亚方舟出来的挪亚后裔们集聚在示拿平原,使用单一语言,快速地昌盛起来,他们掌握了烧黏土作砖,拿石漆当灰泥的技术,也可以说,挪亚的后裔积累并开发了尖端性材料的科技。他们喊着:“来吧!我们要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11:4),企图齐心合力建筑巴别塔。

建筑巴别塔的目的先是为了夸耀自己的科学技术,然后传扬他们的名,其中的动机则是傲慢、反抗、不顺从上帝。

上帝看到人类努力地背叛和反抗上帝,就说:“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同。”于是上帝使人类盲目的挑战烟消云散。但是,巴别塔事件以后,人类又重新整备队伍,脱离上帝善意的保护和干涩,执拗地进行着想成为上帝的狂妄。

到了本世纪,人类发明了如何利用蕴涵于原子核内的核能源的方法,建筑了原子能发电站,但另一反面,同时又为制造核武器准备了核原料。通过对近似于光速的电子进行 操纵、处理。制造出电报、电话、传真、收音机、电视机等通讯工具。使采用高密度集成电路(IC)的超小型高性能计算机大批量生产,人工智能(AI)的开发研究正抓紧进行,各种通讯手段与电脑相结合的单一情报化的“地球村”时代已为期不远了。然而,你无法否认,虽具备如此迅速有效的通讯设备和信息处理能力,但人类的排外情绪却日益加深,真正的互相沟通越来越少,这已成为日趋明显的事实。

二十世纪中叶开始,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及整个生态界带来了一场变革。合成饲料、杀虫剂、除草剂等的出现,使以往的机械农业向化学农业转化,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等人造化合物的大量使用,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危机。

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对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作出了贡献。但类固醇、避孕药的使用却对人类的性伦理影响甚大,精神药物(LSD)的普及化,引发吸毒等大量社会问题。

特别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开始的遗传工程学中,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促使胰岛素、荷尔蒙激素、干扰素等大量生产,找到各种遗传病和癌症的根本性的治疗方法。不管怎么样,通过研究与老化和死亡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毕竟在延长衰老求得永生的路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在过去的五十年中,我们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对太阳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探索,并完成了登月之壮举,使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从地球以外的地方观察到地球表面。

现在,科学技术在问题的解决上作出了它所应作的贡献,但同时也使它作为引起大量问题发生的根源的两面性更为突出。如今我们应放弃寻找居于茫茫宇宙中某处上帝的那种无谓的偏执,而要迎接与我们人类离得最近的救世主——上帝耶稣,重新善行我们的管家之职,遵从上帝的第一个命令——管理这世间。



[ HOME | MENU | PREVIOUS CHAPTER | NEXT CHAPTER | X-LINK | E-MAIL | DOWNLOAD ]

Copyright 1998, The Bridge of Gospel. All Rights Reserved.